
胎龄26周,体重760g…… “巴掌大”超早早产儿在山一大二附院新生儿科获“新生”
2020/9/26 15:08:52
“马上到手术室,一位孕28周的高龄产妇……” 2020年7月29日14时10分,山一大二附院新生儿科病房,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让当班医生齐骥副主任医师没有想到的是,此次她们将面临的是一个出生仅760g,无哭声、呼吸,胎龄评估仅符合26周的早产宝宝。经过57天的积极救治,“小家伙”顺利度过一个个生死关卡,顺利出院。
“产妇高龄,好不容易怀孕,这个宝宝对于他们一家来说多么重要,医护人员心里都懂。”齐骥说,当时紧急准备抢救药物和器械、等待迎接早产宝宝。但,孩子出生后却没有哭声,胎龄评估仅符合26周,体重760g……“我们立马给予气管插管和复苏囊正压通气,宝宝很快心率恢复正常,肤色转红,但自主呼吸仍然微弱。最终在医护人员温暖的怀抱里、在抢救仪器支撑下,被转入新生儿科进一步救治。”回想起当日的一幕,齐骥说。
面对这样一个体重不足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接下来的救治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呼吸、循环、感染、液体平衡,黄疸、营养、贫血……无不是一道道要闯的关。孩子首先住到了湿度可以达到90%的长颈鹿暖箱里,在新生儿科主任李静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科室对他制定了详细的个性化诊疗方案,由于宝宝属于超早早产儿,器官功能不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生后胸片显示白肺,无法维持正常自主呼吸,为避免出现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入科后医护人员及时给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插管内注入,同时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由于患儿胎龄小,体重低,血管细,为了保证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当天下午医生给予脐静脉置管保证了早期的静脉输液。
经过积极治疗,孩子出生6天顺利撤离有创呼吸机治疗,随后“小家伙”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由咽饲奶逐渐变为自行吃奶,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治疗期间家属也表现了极好的依从性,全力信任配合医护人员。为了宝宝能顺利回家喂养,出院前科室护理人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又指导家长来院进行袋鼠式护理,经过全科医护的精心呵护,最终宝宝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吃奶量达到每次40ml,体重也长到了2.0kg,住院57天顺利出院。
山一大二附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早产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许多早产儿即使有幸生存下来,也会面临许多问题。山一大二附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2013年按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具备层流条件的新生儿病房,也是全国新生儿专科医联体第一届常务理事单位。科室自成立以来,多名医师先后到国内外多家知名医院研修。近年还在泰安市率先开展脐动静脉置管技术,充分保障了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静脉营养、动脉血压监测等治疗,部分诊断治疗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为保证这些危重新生儿“活下来、活得好”,患儿能早日顺利出院回归家庭和社会,减少并发症,新生儿科又积极开展了早产儿袋鼠式护理、出院后随访等工作,得到家长的认可。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敏 通讯员 和树芸】